跳到主要內容區
 

大四課程資訊

四年A班

訓詁學

課程概述:

旨在使學生明瞭訓詁發生的原因、詞義演變之方式、訓詁之功用及前人所用之訓詁方法及有關訓詁要籍,俾學生能精確閱讀古籍,並進而能注釋古籍。課程內容包括訓詁學之名義與起源,訓詁之方式、次序、條例、術語,並講解訓詁學重要之參考書籍,使學生得以正確解讀字義及語義,增進其治學能力,奠定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之基礎。

授課內容:

本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瞭訓詁發生之原因、詞義演變之途徑、訓詁所用之方法,以及瞭解前人所編寫之有關訓詁要籍,並循此以解決古代語文之閱讀障礙,同時建構對中國語言形成及變化發展之認知。授課內容包括訓詁之名義與起源,訓詁與文字、聲韻之關係,訓詁之方式、次序、條例以及術語,並選講歷代訓詁學重要之參考書籍,藉使學生得以正確解讀字義及語義,增進其治學能力,奠定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之基礎。

中國思想史

課程概述:

中國思想源遠流長,周文疲弊而百家並起,或道或儒、或墨或法,諸子爭鳴、顯隱相別。漢興而眾說息、儒術出,重術而至於讖緯盛,經學、占驗並存。經學繁而讖緯敗,玄學、佛學並起;道教、養生同作,相雜相揉而有唐、宋、元、明之相即相離以為儒學、道學、禪學、理學、心學也。晚清,中西思潮相沖,而有今日之現代思想也。

授課內容:

介紹中國思想史的各階段思想特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生觀與深度廣度皆具的程度培養學生研究思想課程的潛力與目標深入且廣氾的討論儒家道德創造的各種詮釋與切入的向度與回應社會人關懷的胸襟道家對一切平等視之的自由自在的態度來自對自然生生不息無可執著的關察與欣賞對佛家視萬象皆為緣起緣滅無自性無主體性的短暫存在以遮撥一永恆存有的佛性等說法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語言學概論

課程概述:

語言學係以人類語言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探索範圍包括:語言的結構—語音、詞彙、語法及語義,語言的運用,語言的社會功能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相關的問題。本課程期望透過講授內容,加強對語音之輔音及元音現象的認知,以及通過詞彙結合的分析、句式結構的規範理解,藉使同學對各別語言體系裡的現象及規律能有更深層的瞭解,另外關於語言因時代而產生的變異亦在論述之列。

授課內容:

  語言學係以人類語言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探索範圍包括:語言的結構—語音、詞彙、語法及語義,語言的運用,語言的社會功能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相關的問題。本課程期望透過講授內容,加強對語音之輔音及元音現象的認知,以及通過詞彙結合的分析、句式結構的規範理解,藉使同學對各別語言體系裡的現象及規律能有更深層的瞭解,另外關於語言因時代而產生的變異亦在論述之列。

聊齋志異選讀

課程概述:

清‧康熙年間,老秀才蒲松齡融文白之長、兼雅俗之趣,歷時近四十年寫成《聊齋志異》一書,使中國文言短篇小說攀至峰巔。希藉一學年的時間,探索狐媚花妖、鬼魅精怪之美及其寓意。

授課內容:

逐篇講授《聊齋志異》文本,以見其離奇之情節、洗練之語言、熠熠生輝的人物,與蒲松齡滿懷之孤憤。

應用文學習作

課程概述:

一、了解公文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二、了解事務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三、了解民事文書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四、了解經貿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五、了解宣傳報導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六、了解契據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七、了解生活書表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八、了解書信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九、了解筆記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十、了解傳志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十一、了解廣告啟事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十二、了解禮儀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十三、了解學術論文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授課內容:

一、了解公文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二、了解事務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三、了解民事文書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四、了解經貿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五、了解宣傳報導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六、了解契據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七、了解生活書表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八、了解書信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九、了解筆記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十、了解傳志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十一、了解廣告啟事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十二、了解禮儀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十三、了解學術論文類應用文的基本概念及寫作要領

 

四年B

文學批評

課程概述:

本課程分雙線進行:一線著重於西方文藝批評理論的引介,一線綜觀傳統華文文學批評理論,並以理論與作品、創作與批評對觀,進而充實其文藝寫作之準備技巧,提昇其賞析與評介的能力。上、下學期將含納二部分:西方文藝批評理論與傳統華文文學批評理論以及示範作品的對觀與比較。每一單元課程以專題講授方式進行,在實踐方面,每學期分組均須選取一種文學批評理論,進行文本之賞評解析。

授課內容:

本課程理論基礎部分,分雙線進行:一線著重於西方文藝批評理論的引介,一線綜觀傳統華文文學批評理論,並以理論與作品、創作與批評對觀,進而充實其文藝寫作之準備技巧,提昇其賞析與評介的能力。上、下學期將含納二部分:西方文藝批評理論與傳統華文文學批評理論以及示範作品的對觀與比較。每一單元課程以專題講授方式進行,在實踐批評方面,本學期除小說批評外,開發學習者各具興趣的影評以及詩評等從事每學期分組報告,各自選取文學批評理論或批評視角,進行比較賞評解析。

本課程預期達成之能力指標:

具備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之能力

具備研究中國現代文學之能力

具備寫作及運用中國文學作品之能力

具備解讀批評文學作品之能力

中國思想史

課程概述:

中國思想源遠流長,周文疲弊而百家並起,或道或儒、或墨或法,諸子爭鳴、顯隱相別。漢興而眾說息、儒術出,重術而至於讖緯盛,經學、占驗並存。經學繁而讖緯敗,玄學、佛學並起;道教、養生同作,相雜相揉而有唐、宋、元、明之相即相離以為儒學、道學、禪學、理學、心學也。晚清,中西思潮相沖,而有今日之現代思想也。

授課內容:

  本課程講授前秦諸子學說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莊子、墨家、法家、漢朝易傳、中庸、大學、禮運、董仲舒與王充、魏晉名教與自然、王弼與郭象、唐佛教天台宗、華嚴宗、禪宗、宋明理學周敦頤、張載、二程、朱熹、王陽明等中國哲學思想。

實用修辭學

課程概述:

  因應文學影音化、數位、網際網路、產學、APP風行的時代, 修辭學的課程加強影音文本的修辭格賞析與比較。進而使用流行、實用的剪輯、配樂等軟體,使學生固本增能,提升各種必備的實用修辭能力;達成基礎學科的最高體現、優美辭令的鑑賞與創作,以及生活與生命的精進。

授課內容:

1.韻文與影音修辭

2.散文與影音修辭

3.小說與影音修辭

4.戲劇與影音修辭

5.歌詞創作與修辭

6.譜曲配樂與修辭

7.文書編輯排版與修辭

8.短片剪輯與修辭

9.字幕旁白與修辭

10.網頁設計與修辭

11.文案、海報設計與修辭

訓詁學

課程概述:

旨在使學生明瞭訓詁發生的原因、詞義演變之方式、訓詁之功用及前人所用之訓詁方法及有關訓詁要籍,俾學生能精確閱讀古籍,並進而能注釋古籍。課程內容包括訓詁學之名義與起源,訓詁之方式、次序、條例、術語,並講解訓詁學重要之參考書籍,使學生得以正確解讀字義及語義,增進其治學能力,奠定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之基礎。

授課內容:

一、訓詁學是一門研究如何解讀古書字義的學問,也是傳統「小學」─文字學、聲韻學的綜合運用學科。其主要內容包括:訓詁的認識、訓詁的基礎、訓詁的內容與方法、訓詁的要籍與歷史等。訓詁學的知識,可以應用於古文教學、古籍整理、文史研究與文化創意發想等方面。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訓詁學的內涵。

2、學習解讀古書字義的方法。

3、活用所學知識以進行學術研究。

六朝詩研究

課程概述:

六朝詩歌是盛唐詩歌的前奏曲,因此有關六朝詩的評價、發展因素及其嶄新風貌是首先探討的問題。接著依序簡述建安、正始、太康、永嘉、義熙、南朝詩歌及南北朝樂府民歌之特色,並就各時期之主要代表詩人詩篇作一研究。從題材、體式及藝術表現等方面,肯定六朝詩歌之藝術魅力及價值。

授課內容:

本課程之教學內容,包括重新評價六朝詩,簡介六朝詩歌之研究概況、發展因素及其嶄新風貌,並分別研討建安詩歌(曹植)、正始詩歌(阮籍、嵇康)、太康詩歌(陸機、左思)、永嘉詩歌(劉琨、郭璞)、義熙詩歌(陶淵明),及南朝詩歌,如元嘉體(顏延之、謝靈運、鮑照)、永明體(沈約、謝朓)、宮體(蕭衍、蕭綱、蕭繹)、徐庾體(徐陵、庾信)及南北朝樂府民歌等重要詩作,除了探索各時期代表作家之藝術成就,認識不同之藝術風貌外,亦了解這一歷史階段詩歌的變化發展,以及其時代前後之傳承關係。從鑑賞詩歌作品,體現其美學意義與價值。

專家詩研究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專家詩研究以王維為主題,王維詩作計400餘首,前期多邊塞、遊俠和詠史詩,具英雄豪邁之情;後期多山水田園之作,具閒適恬淡之意。由於王維山水詩在唐代達到高峰,他不僅繼承了陶淵明的渾融完整,又吸取謝靈運的細緻刻劃,並兼有謝脁的秀麗清新,達到了「詩中有畫」的高度藝術境界,展現一種優美的意境。故本課程擬論述王維生平、詩歌創作背景與風格、山水詩之淵源與影響、並舉名詩加以賞析,以體悟王維詩歌所具有之深切意涵。

授課內容:

王維現存詩歌400多首,題材廣泛,思想內涵豐富,形式和風格多彩多姿,是盛唐時代一位最全面發展的文學藝術家。由於唐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盛唐詩又是這座高峰上的頂點,故本課程首先論述唐詩之發展環境與背景,進而論述王維生平事蹟、詩歌之創作題材、思想、意象、風格與特質,並論述王維詩歌之評價與影響,從詩歌賞析中,了解詩人情思之濃縮與景物之淨化,體悟詩歌中所具有之深切意涵。

瀏覽數: